发髻是古代妇女最常用一种发式,它们起源于夏商周,备于周,到了隋唐发展已达到了艺术的高峰。所谓发髻就是挽束头发,将其盘结于头顶或头后。由于挽束方式的不同,产生的效果也各异。
唐代妇女常用的发髻有:高髻、花髻、倭坠髻、坠马髻、闹扫妆髻、反绾髻、峨髻、低髻、小髻、乌满髻、囚髻、抛家髻、回鹘髻、凤髻、从梳百叶髻、反首髻、双髻、木髻、鬟、鬓等三十多种,形式虽多但总体上不外乎两种类型:一种梳于头顶,一种梳于脑后。这里着重阐述一下高髻、花髻、倭坠髻、坠马髻、闹扫妆髻、鬟等比较典型的发式。
垂髻,其形先将头发缕在脑后,再在其末端绾成一把,结成一个小团(髻)。
花髻是一种将各种鲜花插于发髻上作髻饰。李白《宫中行乐词》有“山花插宝髻”之句;万楚《茱萸女》有“插花向高髻”等。髻插牡丹,因唐人重牡丹,认为是花中之王,富贵之花, 特别是贵家之女更喜欢用牡丹花簪之髻上显示其妖媚与富丽。《奁史·引女世说》记载:“张镃以牡丹宴客,有名姬数十,首有牡丹。”周昉《簪花仕女图》反应的就是这种发饰。除牡丹之外,还可以插各种小花,“柰花似雪簪云髻”(罗虬的《比红儿》),柰花是小的白色的茉莉花,插于髻上,使黑发白花更能相映出黑者更黑的对比作用。这种装饰法,一直在名间传承,成为我国妇女发饰中的主要手段。
倭坠髻,把头发从两鬓梳向脑后,然后向上掠起,在头顶上挽成一个或两个向额前方低下来的发髻。出土的盛唐女陶俑,大多是做成倭坠髻。至今日本妇女穿和服时梳的发式,还是沿用唐朝的倭坠髻。
簪花唐代妇女配饰种类丰富,型制华美,色彩绚丽,常见的有钗、簪、步摇、钿、栉具几大类,其中,钗和簪最普遍。唐代簪花风尚驰名中外。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上的妇女,头上簪有数朵美丽的鲜花。著名的唐代《簪花仕女图》中的五位妇女,身披轻纱,头绾高髻,髻上簪有特大的花朵。有的簪真花,有的簪假花。唐代杨国忠任右丞相时,杨式兄妹极端奢侈。杜甫的《丽人行》中记载:“头上何所有?翠为厄叶垂鬓唇。”中的“厄叶”,即髻上的花饰。可见,当时的贵妇人是极其讲究发上的花饰。据说,唐玄宗每年十月幸临华清宫,杨国忠姊妹五家扈从。每家为一队,着一色衣,五家合队照映,如百花盛开。
钗,钗,是妇女的一种首饰,由两股簪子合成,不同发钗的区别主要在于钗头上形状的不同;簪,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,根据质地的不同分为金簪、银簪、玉簪等;钿,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,色彩丰富,多为花钿、金钿等;栉具是妇女的梳头工具,唐代栉具多为月牙状;步摇是一种贵重华丽的饰品,因其上面有垂珠,随着走路的节奏来回摇摆而得名,根据材质的不同,有金步摇、玉步摇等,动感十足;鲜花也是唐代妇女喜好的一种饰品,尤其以佩戴牡丹居多.唐代妇女的发型样式和配饰种类远不止于此,她们还常用假发、丝绢等,在充分继承前朝发饰的基础上不断创新,另外,唐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,促使外来服饰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,唐妇女多数喜好戴胡帽,穿胡服,别有一番异域风情.多种类型的配饰同丰富多彩的发式一起,共同打造了一个个国色天香、妩媚动人的唐代妇女形象,构成了唐代璀璨夺目的妆饰文化。
版权所有: 北京市西城区沙宣美容美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电子地图
学校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28号富卓大厦四层 电话:010-63016699 63026699
乘地铁:2号线或4号线到宣武门站下车,东南出口往南沃尔玛购物广场旁;
北京站:2号线到宣武门站东南出口往南沃尔玛购物广场旁;北京西站:北广场特14路或南广场109路到校场口站下车
北京南站:乘4号线地铁到宣武门站东南出口往南沃尔玛购物广场旁或乘102路电车到校场口下车即是。京ICP备09017211号-5